翰林院大学士刘焕之,缓步走出,躬身礼拜。
朗声道:“臣翰林院学士刘焕之,奏请陛下封赏三驸马牛城。”
“三驸马,捐献粮食、银两,入我大明国库,解我大明北伐之急,北方数十万黎民之忧。”
“三驸马,扬州诗会,著三篇惊世佳作,扬我大明之威,振兴我大明文坛。”
“此等为国,为民,且有我大明风骨的文人雅士,天下罕有。”
“陛下若不赏赐,无以正我大明之风骨。”
“陛下若不赏赐,无以壮我大明之文坛。”
刘焕之说完。
朱元璋眉头微蹙。
却见太子朱标起身,掏出一折奏折。
“父皇,儿臣请奏。”
“驸马牛城,为人知理善筹,为国忠肝义胆,为民鞠躬尽瘁。且文采卓绝,颇具风骨,可振我大明文坛,扬我大明国威。”
“儿臣请封‘文昌伯’,以封赏有功,立我大明文坛标杆。”
“望父皇恩准!”
文昌伯?!
这一请封,直接让百官震荡,让朱元璋的脸沉了下来。
文昌二字,寓意深刻。
这可不仅仅是封爵那么简单了。
这是将牛城作为了天下文人的榜样。
其意义之重大,不言而喻。
而牛城年仅十七,若此时封爵,那未来又将如何?
一时间,百官齐齐低声议论。
唯有那跪伏地面的翰林院学士刘焕之,眼眸闪烁,惊讶和惊喜同在。
他是帮牛城请赏,却没想到太子竟丢出了一颗炸弹。
这效果。
简直,盖了帽了!
恰在此时。
户部尚书杨思义越众而出,拜服在地:“臣以为,驸马牛城封‘文昌伯’并无不可。文采卓绝,心系我大明百姓、社稷,理当封爵!”
随后。
文武百官纷纷越众而出。
“臣以为,驸马牛城可封爵!”
“臣附议!”
“附议!”
朱元璋望着一众文武百官,望着太子朱标,眉头紧蹙。
驸马牛城封爵,倒是并非不可。
问题是,在朱元璋心中,牛城还差了点儿火候。
可此时此刻,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他请封赏?
这一点,让朱元璋心中不解。
仔细回想密报记载。
牛城可是从未与任何一位官员私下会面过。
与太子等皇室子嗣也从未有过什么瓜葛。
那眼前这场面。
可就让他不得不深思了。
难道,是朕错了?
不!
朕没有错!
朱元璋扫视百官。
最后目光凝望向翰林院学士刘焕之的身上。
早朝时,就是这刘焕之最后一问,才有了那“当赏,当重赏”的言辞。
而方才,也正是他率先求封赏牛城。
看来。
是朕重武轻文,压抑了太久的文臣们,终于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了。
既然文臣想要与武将平起平坐。
那朕就给你们个机会。
不过,却不是现在。
思绪至此。
朱元璋心绪通常,朗声笑道:“我大明以武立国,武力盛极一时。如今天下承平,合该文昌之始。”
“驸马牛城封爵,文昌伯。”
“交翰林院学士刘焕之拟旨,吏部铸,丹书铁劵、腰牌等。”
“待驸马牛城回京之日,便是封赏之时。”
话音落。
百官齐喝。
一时间。
百官宴再度上了一个高潮。
却不知。
将被封爵的驸马牛城,此时正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针对他的阴谋。
正在扬州府缓缓展开……